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为什么有人说洛阳是最早的(文化研究杂志刊号
- 12/12陈立国著作(省级刊物发表论文价格)
- 12/09文化学刊学术论文格式(文化类论文)
- 12/07文化学刊文献(文化学刊官网)
- 05/05第二届昌化江东坡峻灵王文化论坛 暨第四届苏学
文化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健康理念探析
1 前言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身体承载技术,是以一种身体的活动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然而,文化特征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赋值,从民族性、体育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引导着活动主体的身心健康观念。随着四年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民族传统体育与历史价值并驱的锻炼逻辑和心理感应。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参与方式的引导 自莫斯提出“身体技术”一说之后,反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正是以身体为切合点,通过身体活动去表达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借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进行民族思维的表达、体育意识的诉说,以及休闲趣味的时代召唤。民族传统体育是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不断关注现代体育性的同时,从文化层面着手,通过身体引导和思想干预的手段,探讨健康体质与和谐心智的影响。 2.1 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锻炼逻辑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竞争到和谐,从全体参与到民族认同”的逻辑过程。并根据自身所属的体育锻炼性质,决定民族传统体育要从身体锻炼角度思考健康问题的基础性支撑。然而,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究其根源是从类似少数民族宗教仪式、祭祀仪式发展而来,同时,对于身体的运用,大部分是建立在活动、运动、锻炼的效果而确立项目本身。只是不同的族群会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文化意识影响着传统体育项目不同的发展和运作。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锻炼逻辑随着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而产生文化体征的不同解读方式。 身体锻炼不仅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有所体现,甚至在国际上任何一项体育项目中都是较为原始的逻辑出发点。西方有因为农耕劳作行为,演变为今天的部分田径项目;而中国传统的蹴球运动,古代叫踢石球,其实就是古代人类祈雨的一种仪式参与。[1]这些诸如此类的传统活动,加之历史文化的沉淀,经过时代的更替与变迁,完善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社会的锻炼逻辑。然而,随着高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给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锻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已不只是“各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2]的活动方式,强调跨越式的转变为现代体育的竞技功能,深化了参与竞争的活动意识。从体育竞争中寻求人们的地位归属,从而在族间建立以身体锻炼为主导的文化认同。 但是,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运行体系上来看,对于身体的关注与现在竞技体育略有差异。本土化特征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体系轮廓,换句话说,就是要想了解和掌握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可以从项目本身得到解释,通过了解当地文化涵养也能够对本民族的体育项目中的隐性情感有所体会,对此活动行为达到设身处地的亲历感受。 2.2 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观心理感应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劳动的总结和对生活的诠释。在体育性与趣味性交融的基础之上,对于体质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成分,不仅引导着人们的参与方式,同时也在族群认同中干预着活动主体心理层面对主观幸福的追求。 民族性是民族传统体育鲜明的文化特性, 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民族文化成分的保存和兼容方面奠定了自身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在壮族这一少数民族群落中开展较为普遍的抛绣球活动,其简单易学的技术特点、不受性别、年龄、场地、气候、时间限制的轻松条件,对于身心互动的促进同样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抛绣球在历史上是一种“富家女儿择婿”的方式,带有“一抛定终身”的这种具中国传统思维的宗教化的祈求愿望。[3]然而,处于活动主体和主导者之间,别具一格的娱乐成分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友谊的建立,通过这种特殊的社交方式则体现出活动所带给人的喜庆的心灵慰藉。随着“抛绣球”的现代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介入,引发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问题日趋多样化,抛绣球走出族群限制,带着时代的背影登上各地舞台。其实,不仅是抛绣球活动对于人们心智的有所影响,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所在更能够称得上是对心灵的洗涤。 武术运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参与方式、活动形式在历史沉淀中也受到了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深彻影响。对于武术的表达逻辑,除去神秘的色彩后,并不是按照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身体的锻炼效果,而是通过习练者自身的隐性超越去获得自我认同的心理感应。武术自古分流出不同的拳种和门派,而太极拳作为国际大众普遍接受的武术拳种代表,拳理内部关于技术、文化、涵养等武术因素的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习练者的身心协调功能。首先,“未曾习武先习德”这种以礼始以礼终的武德要求强调习武者谦卑的处世心态,只有真正放下心浮气躁,脚踏实地地修练,才能感受到武术的自身魅力。其次,早在春秋时期的太极拳,开始有以《周易》为基线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渗透[4],力图通过绵缓的动作运行风格,在体验时空变化的同时反射出人们在习练中对于心智的思考能力的把握。最后也是值得深思的一点,武术非量化的评价标准,其实从心理层面考虑的话,作为体育运动的心理超越,是在对于技艺的不断习得而打破自身记录的瞬间,所涌现的顿悟和体悟的双重感应。换句话说,就是武术的传统运动方式方法,在人体活动的内心层面,存在着对主观感受的自我评价心理感应,通过评价进行意识认同、客观幸福感和超越自我的心理健康调试。 3 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文化环境、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体育锻炼,还有社会影响等。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正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通过本土文化建立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内,以文化因素为主导干预,提高身体锻炼积极性,以及心理的健康认同引导。 3.1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机制 随着对奥运会的重视程度,体育运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存在模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也不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族群内部,而是逐步进入民间大众的视线范围。那么,相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本土文化认同基础,社会人群的复杂多样化需求则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机制应做进一步的完善处理。现如今的民族传统体育分为竞技表演类项目和健身娱乐类项目,其中满族的珍珠球、侗族的抢花炮、土家族的高脚竞速、黎族的跳竹竿以及古代的舞龙舞狮[5]等项目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部分运动也编入各大体育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程。但是,开展机制的完善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切换,内部机制的调整也要随其跟步。比如运动规则的制定、比赛模式的发展和文化涵养的提高,在保留原有运动特色的同时,考虑现代职能管理、文化渗透思维的运作。 3.2 发挥文化符号的标志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性是“一种带有意义表述的文化符号能力”[6],不同的运动项目从不同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对武术有着不同程度的意义解释,基于此,武术项目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符号,在其内部具有一定的标志作用。那么,基于武术本身所渗透出的健康问题在体现项目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注重内外兼修、技德并行的理念,对人类的健康关注提供身体参考逻辑和文化理论依据。 3.3 建立健康认同的社会基础 对于健康的认同其实也是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功效,要从内心挖掘活动主体的锻炼动机,引导参与者从内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参与产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高校开展较好的文化理论课模式,可以借助技术教学进度,穿插具体项目的文化理论讲授课程,让学生在同一时段,感受身体和思想的双重互动,以此来引导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心理的健康调试。健康是人类所关心的基础问题,不但要在学校建立辐射点,在社会各界也要有所投入。那么,接触社会信息较多的社会组织——站点,就可以通过社会指导员的专业培训,利用站点的社会推广优势,进一步深入到民间大众中去。 在当今人们得到生活物质满足的同时,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探索。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不仅促进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调试和培养同样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普遍性,只是部分学者在讨论研究这类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探析和解读。而以文化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讨论,通过文化的引导和干预功能,进而尝试讨论所引起身心健康问题,不失为一条理论探索的新思路。 [1]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6-277. [2] 张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传承问题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80-81. [3]李霞.浅谈壮族的绣球文化[J].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集,2003:96-102. [4]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36. [5]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6-277. [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97-213. 1 前言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身体承载技术,是以一种身体的活动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然而,文化特征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赋值,从民族性、体育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引导着活动主体的身心健康观念。随着四年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民族传统体育与历史价值并驱的锻炼逻辑和心理感应。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参与方式的引导自莫斯提出“身体技术”一说之后,反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正是以身体为切合点,通过身体活动去表达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借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进行民族思维的表达、体育意识的诉说,以及休闲趣味的时代召唤。民族传统体育是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不断关注现代体育性的同时,从文化层面着手,通过身体引导和思想干预的手段,探讨健康体质与和谐心智的影响。2.1 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锻炼逻辑民族传统体育是从“竞争到和谐,从全体参与到民族认同”的逻辑过程。并根据自身所属的体育锻炼性质,决定民族传统体育要从身体锻炼角度思考健康问题的基础性支撑。然而,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究其根源是从类似少数民族宗教仪式、祭祀仪式发展而来,同时,对于身体的运用,大部分是建立在活动、运动、锻炼的效果而确立项目本身。只是不同的族群会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文化意识影响着传统体育项目不同的发展和运作。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锻炼逻辑随着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而产生文化体征的不同解读方式。身体锻炼不仅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有所体现,甚至在国际上任何一项体育项目中都是较为原始的逻辑出发点。西方有因为农耕劳作行为,演变为今天的部分田径项目;而中国传统的蹴球运动,古代叫踢石球,其实就是古代人类祈雨的一种仪式参与。[1]这些诸如此类的传统活动,加之历史文化的沉淀,经过时代的更替与变迁,完善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社会的锻炼逻辑。然而,随着高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给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锻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已不只是“各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2]的活动方式,强调跨越式的转变为现代体育的竞技功能,深化了参与竞争的活动意识。从体育竞争中寻求人们的地位归属,从而在族间建立以身体锻炼为主导的文化认同。但是,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运行体系上来看,对于身体的关注与现在竞技体育略有差异。本土化特征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体系轮廓,换句话说,就是要想了解和掌握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可以从项目本身得到解释,通过了解当地文化涵养也能够对本民族的体育项目中的隐性情感有所体会,对此活动行为达到设身处地的亲历感受。2.2 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观心理感应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劳动的总结和对生活的诠释。在体育性与趣味性交融的基础之上,对于体质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成分,不仅引导着人们的参与方式,同时也在族群认同中干预着活动主体心理层面对主观幸福的追求。民族性是民族传统体育鲜明的文化特性, 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民族文化成分的保存和兼容方面奠定了自身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在壮族这一少数民族群落中开展较为普遍的抛绣球活动,其简单易学的技术特点、不受性别、年龄、场地、气候、时间限制的轻松条件,对于身心互动的促进同样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抛绣球在历史上是一种“富家女儿择婿”的方式,带有“一抛定终身”的这种具中国传统思维的宗教化的祈求愿望。[3]然而,处于活动主体和主导者之间,别具一格的娱乐成分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友谊的建立,通过这种特殊的社交方式则体现出活动所带给人的喜庆的心灵慰藉。随着“抛绣球”的现代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介入,引发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问题日趋多样化,抛绣球走出族群限制,带着时代的背影登上各地舞台。其实,不仅是抛绣球活动对于人们心智的有所影响,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所在更能够称得上是对心灵的洗涤。武术运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参与方式、活动形式在历史沉淀中也受到了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深彻影响。对于武术的表达逻辑,除去神秘的色彩后,并不是按照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身体的锻炼效果,而是通过习练者自身的隐性超越去获得自我认同的心理感应。武术自古分流出不同的拳种和门派,而太极拳作为国际大众普遍接受的武术拳种代表,拳理内部关于技术、文化、涵养等武术因素的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习练者的身心协调功能。首先,“未曾习武先习德”这种以礼始以礼终的武德要求强调习武者谦卑的处世心态,只有真正放下心浮气躁,脚踏实地地修练,才能感受到武术的自身魅力。其次,早在春秋时期的太极拳,开始有以《周易》为基线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渗透[4],力图通过绵缓的动作运行风格,在体验时空变化的同时反射出人们在习练中对于心智的思考能力的把握。最后也是值得深思的一点,武术非量化的评价标准,其实从心理层面考虑的话,作为体育运动的心理超越,是在对于技艺的不断习得而打破自身记录的瞬间,所涌现的顿悟和体悟的双重感应。换句话说,就是武术的传统运动方式方法,在人体活动的内心层面,存在着对主观感受的自我评价心理感应,通过评价进行意识认同、客观幸福感和超越自我的心理健康调试。3 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文化环境、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体育锻炼,还有社会影响等。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正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通过本土文化建立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内,以文化因素为主导干预,提高身体锻炼积极性,以及心理的健康认同引导。3.1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机制随着对奥运会的重视程度,体育运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存在模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也不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族群内部,而是逐步进入民间大众的视线范围。那么,相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本土文化认同基础,社会人群的复杂多样化需求则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机制应做进一步的完善处理。现如今的民族传统体育分为竞技表演类项目和健身娱乐类项目,其中满族的珍珠球、侗族的抢花炮、土家族的高脚竞速、黎族的跳竹竿以及古代的舞龙舞狮[5]等项目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部分运动也编入各大体育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程。但是,开展机制的完善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切换,内部机制的调整也要随其跟步。比如运动规则的制定、比赛模式的发展和文化涵养的提高,在保留原有运动特色的同时,考虑现代职能管理、文化渗透思维的运作。3.2 发挥文化符号的标志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性是“一种带有意义表述的文化符号能力”[6],不同的运动项目从不同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对武术有着不同程度的意义解释,基于此,武术项目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符号,在其内部具有一定的标志作用。那么,基于武术本身所渗透出的健康问题在体现项目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注重内外兼修、技德并行的理念,对人类的健康关注提供身体参考逻辑和文化理论依据。3.3 建立健康认同的社会基础对于健康的认同其实也是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功效,要从内心挖掘活动主体的锻炼动机,引导参与者从内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参与产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高校开展较好的文化理论课模式,可以借助技术教学进度,穿插具体项目的文化理论讲授课程,让学生在同一时段,感受身体和思想的双重互动,以此来引导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心理的健康调试。健康是人类所关心的基础问题,不但要在学校建立辐射点,在社会各界也要有所投入。那么,接触社会信息较多的社会组织——站点,就可以通过社会指导员的专业培训,利用站点的社会推广优势,进一步深入到民间大众中去。在当今人们得到生活物质满足的同时,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探索。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不仅促进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调试和培养同样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普遍性,只是部分学者在讨论研究这类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探析和解读。而以文化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讨论,通过文化的引导和干预功能,进而尝试讨论所引起身心健康问题,不失为一条理论探索的新思路。参考文献:[1]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6-277.[2] 张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传承问题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80-81.[3]李霞.浅谈壮族的绣球文化[J].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集,2003:96-102.[4]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36.[5]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6-277.[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97-213.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0/052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