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为什么有人说洛阳是最早的(文化研究杂志刊号
- 12/12陈立国著作(省级刊物发表论文价格)
- 12/09文化学刊学术论文格式(文化类论文)
- 12/07文化学刊文献(文化学刊官网)
- 05/05第二届昌化江东坡峻灵王文化论坛 暨第四届苏学
文化学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研究<
陈荣浩(1981-),男,重庆垫江人,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亦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2018年1月,我国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体群字〔2018〕9号)中指出,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路径选择,对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各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既面临着本土化发展的优越条件和全球化的良好契机,同时也面临着一定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研究基于文化学视角,以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自觉理论,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特征、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寻求疏解矛盾和冲突的思路,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1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当代价值 认同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1]。而文化认同,西方研究者认为,它是“族群成员对其族群文化历史、语言、习俗等方面接受与认可的程度”[2],文化认同不是通过后天实践获取的,而是先天就有的,比如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而我国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它 “是指人们之间或个体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确认”[3],在文化符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方面有共同的认知和笃信。文化认同是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和基础。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而这正是我们认同并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动因所在。 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特征 民族体育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在一个区域内展开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纵向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关系,横向表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关系,它既具有竞技、娱乐及健身功能,也具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见表1),一项统计表明,现阶段我国已有的民族体育项目达到977项,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别拥有301项和676项[4]。 表1我国部分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统计民族项目汉族武术、舞龙、舞师、耍幡、踩高跷、抖空竹、推铁环、踢毽子、摔跤、拔河、撞拐等回族扔石锁、举石锁、拔腰、爬长城、打木球等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赛骆驼等满族珍珠球、射箭、蹴球等壮族抢花炮、抛绣球等彝族跳火绳、赶老牛、爬油杆、蹲斗等维吾尔族叼羊、叠罗汉、萨哈尔地、游百病、达瓦孜等藏族赛马、马球、北嘎(藏式摔跤)、朵加(抱石头)、古朵(用牧鞭甩掷石子)等苗族苗族武术、舞狮子、舞龙灯、赛龙舟、爬花杆、斗水牯牛、摔跤、赛马等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及地理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5]。如在历史文化方面,农耕生产方式中的黎族人民创造出了跳竹竿的活动,湘西少数民族创造出了走独木桥、斗牛、跳鼓等活动;游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创造了赛骆驼、投枪、射箭、骑马等活动。在宗教文化方面,图腾崇拜诞生出了东南沿海区域的水龙会和云南屏边的祭龙节等相关节日,水龙会中有射水比赛,而祭龙节中则有武术、跳竹、跳鼓等表演;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中有摔跤、荡秋千、拔河、叼羊等民族体育活动。在地理文化方面,高原地区水草肥美,地域辽阔,世代牧马的藏族、蒙古族等人们的骑马技术堪称一流;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适合农业生产,所以该地区民族体育活动大多与农耕、动植物等有关,例如跳山羊、跳花盆、拾天灯等;三江沿岸主要依靠林业生产,在伐木和狩猎的生活中,当地人尤其擅长骑射活动。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民俗性和民族性。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在特殊的地域中,游牧民族学会了射箭、叼羊、赛马等项目,居住于山水间的民族中盛行赛龙舟等项目,东北民族的体育项目大多与冰雪有关等。其次,我国部分民族的体育文化中倡导苦行精神,比如西藏的摔跤、抱石头等,若不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历练和锻造,想要取得这一项目的胜利绝非易事。最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更看重表演过程,不太关注竞技结果。比如赛龙舟、舞龙、舞狮等项目都非常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人们在观看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及体育项目的精彩。 1.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 对于中华民族体育的当代价值,国内学界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贺概指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注重身体与内心的统一和谐,注重培养人们温良清高的品质,能够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持[6]。蔡仲林等认为,中华民族体育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开端,可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互补;传承民族体育,有助于促进人身心和谐,有助于消除或缓解各个民族间因为不和谐而产生的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7]。张文慧等认为,中华民族体育有助于我国对外交往,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8]。姚军波等认为,中华民族体育具有重要教育价值,能够有效约束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提升人们的品质和修养[9]。基于新时代背景,我们可从以下视角认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基于“中国梦”的视角,民族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与众不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中国梦”动力和支撑;基于建设体育强国的视角,民族体育是现代中华体育发展的开端和发展基石,传承发展民族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视角,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是满足国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2文化冲突: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 文化冲突,即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斗争和对立状态[10]。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冲突既能促进文化认同,也能引发文化认同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单一与多元的文化冲突,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与自信。 2.1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 作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体育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其一,观念冲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道德标准为准则,追求 “中庸之道”“轻竞争重和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与以西方价值观为圭臬的现代奥运会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价值目标有较大冲突。在奥运赛场上,由于受“唯金牌论”“胜者为王”思想的影响,一些运动员不吝违规,甚至铤而走险,在赛前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这与民族传统体育重过程、重气氛、重感受的观念大相径庭。其二,在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或被盲目改造,或被置于边缘。如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开发中,企业或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效益与效应。在选择运动项目的过程中,人们大多愿意挑选一些时尚的、轻松的、带有刺激性的项目,比如瑜伽、跆拳道、健美操等。而像中国武术这种需要毅力和吃苦精神的项目基本无人问津。其三,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是以口传身授的模式传承下来的,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加快,大多落后地区或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一项统计表明,我国1982-2010年期间,城市人口规模从0.0657亿人上升到了2.2亿人,整体呈现出从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的趋势,而在区域间的人口流动速度和数量也都在逐年递增[11],导致了民族体育项目后继无人。其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失去了原始的生存土壤。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改变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体验方式及传承方式的变革,民族体育文化无法在短期内跟上文化发展的脚步。比如赶老牛、射箭等适合在农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体育项目,在机械化生产方式来临之后便濒临消亡了。 2.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 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表现在: 首先,民族体育生存的土壤日益被消解。近代以来,文化激进主义具有反对传统的特质,其无限崇尚西方体育的竞争观念,同时将西方体育项目和活动引入学校,使得学校教育中的身体教育的权重有所增加,同时以养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权重相应减少。近年来,从西方引入的台球、网球、冲浪等“洋”运动消费高且投资大,却在我国快速得到普及;而对场地要求低、便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无人关注。其次,发展空间受阻。西方体育文化从海洋文明中来,更加注重竞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农耕文明中来,更加注重群体与合作。二者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西方体育会用量化的数据来体现比赛结果,比如足球比赛中更注重运动员的进球数;而我国民族体育项目比较关注比赛过程中参与者的状态等,例如武术是考察比赛人的动作演绎能力,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体育在融合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为借助奥运项目展示国力,我国优先发展奥运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从上到下的竞赛体系。该体系将国家的政策、人力、资金等优秀资源全部分配到了竞技项目中,导致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排挤[12]。再次,民族传统体育传播力乏。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国家仰仗自身在地缘、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有利条件,在国际上构建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体育竞赛管理体系,同时将很多西方以外的项目踢出该体系。除此之外,西方国家的传媒技术较为发达,他们借此向全球传播其职业体育赛事,这种垄断性的霸权主义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在传播上受到牵制。 2.3 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冲突 从民族看,每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单一性的,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多样性的。二者的冲突在于缺乏交流,或者在交流中迷失。由于古代社会的区域封闭性原因,各个民族之间几乎不存在沟通和交流,他们各自按照自身所在的环境特征来安排生产和生活,这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内向与保守的特质,同西方体育的挑战性和外向性形成鲜明对比。没有哪种文化是独立于世界文化而单独存在的,要想永葆文化活力,就必须积极同世界文化之间形成交流,在继承自身文化涵养的基础上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获得发展。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只过分关注自身特有的民族性质,缺乏借鉴和吸收外来优质文化,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必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边缘化[13]。例如藏族的藏式摔跤在藏族区域异常流行,而在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基本上没有传播;日本的相扑和柔道与摔跤类似,却在日本国内比较盛行。究其原因,藏族的摔跤术不注重对外交流,只在民族内传播,这种闭门造车的方式必将导致摔跤运动面临消亡的最终局面。除此之外,在市场竞争与商业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包装成旅游消费内容或品牌,也有民族体育项目变成公开表演的节目,但是所呈现出来的表演在内容、价值、性质、文化要素等方面都经过了改变和异化,已不能真实反应民族生活。过度的商业化侵蚀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核,文化内涵严重失真和缺失。 从地理空间看,某一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单一性的,而它和国内其他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一起,则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某一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缺乏横向交流与合作,导致了其发展缺乏活力。地域保护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体育文化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得到传播。例如,维吾尔族的叠罗汉,国内的一些电视节目上会看到该项目,也都为之惊叹和崇拜,但是叠罗汉运动并没有在新疆以外的其他地区传播开来,可能该项目涉及练习者的综合能力,但是地域保护模式是其没有得到传播的重要因素。 从项目看,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单一性的,而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一起,则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性。其冲突表现在缺乏综合性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亟待提高。例如汉族的舞龙可以同苗族的舞龙灯进行结合,汉族的舞狮子可以和苗族的舞狮子互相切磋,汉族的摔跤可以同藏族的藏式摔跤进行交融,汉族的拔河可以同藏族的押架进行渗透等。 从受众看,注重竞技性而忽略大众性。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为例,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竞技武术上,忽略了传统武术的普及和推广。事实上,竞技武术中丰富的技术内容全部取决于传统武术。如果没有传统武术各种技术的支撑,竞技武术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形成特有的技术发展方向。但在我国,很多体育院校中推行的是竞技武术而不是大众武术,所以很多学生在入门阶段因为太难而直接放弃;中小学的体育课的宗旨是健康,武术在多种体育项目中占有一定权重,站在民族情怀和文化传承的视角,很多体育老师愿意教授体育课程,但是他们认为武术动作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单一的评判标准令人感到无从下手。 3文化自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认同。而要真正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还必须把这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自觉,把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担当和责任,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1 传承:坚持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我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很多积极性因素都是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质素中来,民族体育文化中的现实变异性及传承历史性为民族体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传统体育中的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厚德载物的大爱品质、重在参与的集体主义等,都为现代体育文化的构成提供精神养料。但是,所有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这一论断揭示了我国民族体育同现代化体育间的重大冲突。该冲突表现在传统体育重视道德品质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中重视科学理性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传统体育缺乏民主性与现代化中的民主性之间的冲突,传统体育中对于牢不可摧的群众品行的看重与现代化中提倡自由人格之间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多种制约因素。 文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时间节点的角度来分析,某一种文化在一个时间段内比较流行,进入下一个时间跨度时,该文化可能会有新的认知和解释,这体现出文化的阶段性流行特征;而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即使下一个时间跨度中的文化对之前的文化有所变更,也不难发现新文化同原有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因此,我们应秉持古为今用的理念,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在明确分开古人视角和现代人视角、感性文化和理性文化的基础上,在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质素的各种价值的条件下,用辩证的眼光来挑选出继承古今中所有科学的、合理的、积极的体育文化要素并对其进行重构,让这些要素保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的同时,也具有现代化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的可能性,创造性地建立和锻造出具备民族性也具备现代性的体育文化[14]。像“以人为本”的文化,古人认为每个人不只是应该同自然、社会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们自身的内部环境也应该一直处于和谐的状态,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现代人强调“以人为本”指的是在认识到人们的需求时,探求能够最大发挥自身效用的方法,来为人营造出更加和谐有利的环境,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像“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和统一,今天的人们也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像“兼修内省”是传统的借助体育进行养生的观念,古人强调身体精神不可分离,互相统一,现阶段人们所说的身心健康、内外协调发展等,与此遥相呼应。例如,气功这项传统体育运动就能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借助对身体形态、气息、心理的调整和练习,让人们逐步进入静的状态,在精神上获得放松,祛病健身的同时,起到涵养心灵的作用。 3.2 发展:厘清并处理好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表明了文化的开放性,“世界的才是民族的”表现了文化间互补的内涵,而民族和世界之间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有可能实现互相转化。两个文化相遇以后有三种可能:一是互相不搭理,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彼此都被边缘化;二是一方被另一方同化,这样会一方失去自我,变成另一方的附庸;三是互相借鉴和参考,这样才有发展和优化的可能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对于人文和道德的推崇是西方体育文化后现代化过程中亟需的,西方体育文化中的先进技术及创新态度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中迫切需要的。我国体育文化中的求真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务实、我国体育文化中的伦理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法制、我国体育文化中的集体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个人等都是事物的两面性,在对立矛盾的关系中也存在互相渗透的同一性,矛盾中进行斗争,斗争会导致矛盾双方的转化和过渡,只有双方保持既斗争、又统一的态势,才能推动体育文化的共同发展[15]。 印度的瑜伽,古印度人从观察动物调试自身身体机能的过程中总结出整合身、心、灵的方法,帮助肢体获得伸展和放松,用不同的呼吸搭配着各种缓和的动作进行训练,可以对各个部位的器官进行按摩,在控制呼吸的过程中让筋骨得到舒展,以此寻求身体的平衡。同时静坐冥想,也能实现心灵的平静。这种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比较传统,如今的印度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更加符合人体科学的瑜伽修炼方法,全球各国的人体研究相关的工作者都在探寻印度瑜伽的秘密,对他们控制身体机能和体热、抵御寒冷等能力惊叹不已。美国《瑜伽周刊》中指出,现阶段学习瑜伽的人多于600万,对瑜伽感兴趣的人多于1700万,由此可见其风靡世界的程度。这就启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要想更好地谋求发展和创新,不能直接规避同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能用完全西化的方式将自身变为附庸,而应该在自身文化同西方体育文化的交织和融合的过程中找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感。所以,应该将民族体育同西方体育之间的矛盾正视起来,用求变的心态取代不变的现状,用渗透和融合的思想取代规避的想法,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用所有优秀的和先进的异域文化元素来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价值重塑,让其保持民族思想的同时也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3.3 创新:疏解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分析我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不难看出,那些紧随时代需求而进行改造和创新的体育项目一般都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那些没有进行转化和改造的项目基本呈现出消失和灭亡的状态。比如拉丁美洲的各种类型的舞蹈、非洲的迪斯科等,在参考了竞技体操的不同技巧以后进行创新和改造,逐步演变成为拉丁舞和体育舞蹈。 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单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以单一性促进多样性。就某一项目而言,其单一性是相对的;而就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其多样性则是绝对的。可以针对某一民族项目进行多样化的吸收、摒弃、再吸收、再摒弃的创新性改造,这种改造不是对这一项目进行复制,也不是单纯地按照其他项目或者西方体育项目的模式来建构,而是在提取该项目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迎合了新时代下的体育文化的新趋势[16]。比如日本这个以武立国的国家就比较注重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他们武术技艺一般用于铸造人们的精神,在学校中借助推广武技来培养学生的人格,日本人注重武技的个人对抗能力,同时也重视双人对抗中的“争”与“和”,日本的武道与礼仪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紧密联系起来。除了一些项目用在竞技体育中心以外,更多的武道保留了传统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创新和改造,以快速适应先进社会的发展潮流。他们深刻认识到传统体育对于现代国人的教育作用,所以日本的很多民族体育文化经过适当改造后,在如今依然得到了很好地利用。这就启示我们,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应注重疏解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惟有如此,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够永葆健康积极的适应能力,在国际体育文化的熏陶中站稳脚跟。 4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在全球化背景与经济社会转型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尚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的实质源于各种文化冲突: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冲突十分明显,体现在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冲突;民族传统体育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被逐渐消解、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排挤、对外传播模式受到阻挠等;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冲突越发明显,比如民族体育的固步自封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不相适应、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更注重竞技性而忽略了大众性、商业化趋势日益严重、缺乏适应性等。 对此,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强化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并把这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自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在坚持传统理念和追求现代化的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坚持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对自身文化不盲目崇拜、固步自封,对外来文化不生搬硬套、全盘接受,而是在坚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和吸收外来体育文化,厘清并处理好民族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根据民族体育自身特色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创新,梳理和消解文化单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以此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1] Theodroson.A Mdern Dictionary of Socialogy[M].New York:1969.85 [2] Verkuy.Ethnic group preferenc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Netherland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132(6):741-750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 [4] 沈宁.文化自信主题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机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6):73-75 [5] 王俊奇,喻慧荣,饶爱蓉.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三大因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 (1):54-57 [6] 贺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市民与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1(9):157-158 [7] 汤立许,蔡仲林.近10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63-68 [8] 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6):81-84 [9] 胡永南,姚军波.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及其伦理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23-1025 [10] Femminella,Francis X. Ethnicity and Suburbia:The Long Island Experience[M]. Garden City,NY:Nassau Community College,1980.9-14 [11] 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J].体育学刊,2012,19(5):127-129 [12] 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65 [13] 朱东,马克蒂姆,姜熙.中西方不同视角下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J].体育科学,2010,30(6):20-29 [14] 伍卷,石爱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优化与重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8):56-60 [15] 韩长良,蒋东升.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与现代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7(4):198-200 [16] 于文谦,戴红磊.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1-16 陈荣浩(1981-),男,重庆垫江人,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亦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2018年1月,我国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体群字〔2018〕9号)中指出,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路径选择,对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各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既面临着本土化发展的优越条件和全球化的良好契机,同时也面临着一定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研究基于文化学视角,以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自觉理论,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特征、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寻求疏解矛盾和冲突的思路,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提供借鉴与启示。1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当代价值认同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1]。而文化认同,西方研究者认为,它是“族群成员对其族群文化历史、语言、习俗等方面接受与认可的程度”[2],文化认同不是通过后天实践获取的,而是先天就有的,比如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而我国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它 “是指人们之间或个体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确认”[3],在文化符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方面有共同的认知和笃信。文化认同是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和基础。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而这正是我们认同并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动因所在。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特征民族体育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在一个区域内展开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纵向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关系,横向表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关系,它既具有竞技、娱乐及健身功能,也具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见表1),一项统计表明,现阶段我国已有的民族体育项目达到977项,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别拥有301项和676项[4]。表1我国部分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统计民族项目汉族武术、舞龙、舞师、耍幡、踩高跷、抖空竹、推铁环、踢毽子、摔跤、拔河、撞拐等回族扔石锁、举石锁、拔腰、爬长城、打木球等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赛骆驼等满族珍珠球、射箭、蹴球等壮族抢花炮、抛绣球等彝族跳火绳、赶老牛、爬油杆、蹲斗等维吾尔族叼羊、叠罗汉、萨哈尔地、游百病、达瓦孜等藏族赛马、马球、北嘎(藏式摔跤)、朵加(抱石头)、古朵(用牧鞭甩掷石子)等苗族苗族武术、舞狮子、舞龙灯、赛龙舟、爬花杆、斗水牯牛、摔跤、赛马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及地理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5]。如在历史文化方面,农耕生产方式中的黎族人民创造出了跳竹竿的活动,湘西少数民族创造出了走独木桥、斗牛、跳鼓等活动;游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创造了赛骆驼、投枪、射箭、骑马等活动。在宗教文化方面,图腾崇拜诞生出了东南沿海区域的水龙会和云南屏边的祭龙节等相关节日,水龙会中有射水比赛,而祭龙节中则有武术、跳竹、跳鼓等表演;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中有摔跤、荡秋千、拔河、叼羊等民族体育活动。在地理文化方面,高原地区水草肥美,地域辽阔,世代牧马的藏族、蒙古族等人们的骑马技术堪称一流;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适合农业生产,所以该地区民族体育活动大多与农耕、动植物等有关,例如跳山羊、跳花盆、拾天灯等;三江沿岸主要依靠林业生产,在伐木和狩猎的生活中,当地人尤其擅长骑射活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民俗性和民族性。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在特殊的地域中,游牧民族学会了射箭、叼羊、赛马等项目,居住于山水间的民族中盛行赛龙舟等项目,东北民族的体育项目大多与冰雪有关等。其次,我国部分民族的体育文化中倡导苦行精神,比如西藏的摔跤、抱石头等,若不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历练和锻造,想要取得这一项目的胜利绝非易事。最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更看重表演过程,不太关注竞技结果。比如赛龙舟、舞龙、舞狮等项目都非常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人们在观看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及体育项目的精彩。1.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对于中华民族体育的当代价值,国内学界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贺概指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注重身体与内心的统一和谐,注重培养人们温良清高的品质,能够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持[6]。蔡仲林等认为,中华民族体育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开端,可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互补;传承民族体育,有助于促进人身心和谐,有助于消除或缓解各个民族间因为不和谐而产生的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7]。张文慧等认为,中华民族体育有助于我国对外交往,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8]。姚军波等认为,中华民族体育具有重要教育价值,能够有效约束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提升人们的品质和修养[9]。基于新时代背景,我们可从以下视角认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基于“中国梦”的视角,民族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与众不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中国梦”动力和支撑;基于建设体育强国的视角,民族体育是现代中华体育发展的开端和发展基石,传承发展民族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视角,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是满足国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2文化冲突: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文化冲突,即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斗争和对立状态[10]。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冲突既能促进文化认同,也能引发文化认同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单一与多元的文化冲突,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与自信。2.1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作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体育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其一,观念冲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道德标准为准则,追求 “中庸之道”“轻竞争重和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与以西方价值观为圭臬的现代奥运会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价值目标有较大冲突。在奥运赛场上,由于受“唯金牌论”“胜者为王”思想的影响,一些运动员不吝违规,甚至铤而走险,在赛前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这与民族传统体育重过程、重气氛、重感受的观念大相径庭。其二,在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或被盲目改造,或被置于边缘。如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开发中,企业或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效益与效应。在选择运动项目的过程中,人们大多愿意挑选一些时尚的、轻松的、带有刺激性的项目,比如瑜伽、跆拳道、健美操等。而像中国武术这种需要毅力和吃苦精神的项目基本无人问津。其三,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是以口传身授的模式传承下来的,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加快,大多落后地区或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一项统计表明,我国1982-2010年期间,城市人口规模从0.0657亿人上升到了2.2亿人,整体呈现出从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的趋势,而在区域间的人口流动速度和数量也都在逐年递增[11],导致了民族体育项目后继无人。其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失去了原始的生存土壤。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改变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体验方式及传承方式的变革,民族体育文化无法在短期内跟上文化发展的脚步。比如赶老牛、射箭等适合在农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体育项目,在机械化生产方式来临之后便濒临消亡了。2.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表现在:首先,民族体育生存的土壤日益被消解。近代以来,文化激进主义具有反对传统的特质,其无限崇尚西方体育的竞争观念,同时将西方体育项目和活动引入学校,使得学校教育中的身体教育的权重有所增加,同时以养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权重相应减少。近年来,从西方引入的台球、网球、冲浪等“洋”运动消费高且投资大,却在我国快速得到普及;而对场地要求低、便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无人关注。其次,发展空间受阻。西方体育文化从海洋文明中来,更加注重竞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农耕文明中来,更加注重群体与合作。二者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西方体育会用量化的数据来体现比赛结果,比如足球比赛中更注重运动员的进球数;而我国民族体育项目比较关注比赛过程中参与者的状态等,例如武术是考察比赛人的动作演绎能力,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体育在融合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为借助奥运项目展示国力,我国优先发展奥运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从上到下的竞赛体系。该体系将国家的政策、人力、资金等优秀资源全部分配到了竞技项目中,导致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排挤[12]。再次,民族传统体育传播力乏。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国家仰仗自身在地缘、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有利条件,在国际上构建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体育竞赛管理体系,同时将很多西方以外的项目踢出该体系。除此之外,西方国家的传媒技术较为发达,他们借此向全球传播其职业体育赛事,这种垄断性的霸权主义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在传播上受到牵制。2.3 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冲突从民族看,每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单一性的,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多样性的。二者的冲突在于缺乏交流,或者在交流中迷失。由于古代社会的区域封闭性原因,各个民族之间几乎不存在沟通和交流,他们各自按照自身所在的环境特征来安排生产和生活,这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内向与保守的特质,同西方体育的挑战性和外向性形成鲜明对比。没有哪种文化是独立于世界文化而单独存在的,要想永葆文化活力,就必须积极同世界文化之间形成交流,在继承自身文化涵养的基础上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获得发展。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只过分关注自身特有的民族性质,缺乏借鉴和吸收外来优质文化,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必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边缘化[13]。例如藏族的藏式摔跤在藏族区域异常流行,而在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基本上没有传播;日本的相扑和柔道与摔跤类似,却在日本国内比较盛行。究其原因,藏族的摔跤术不注重对外交流,只在民族内传播,这种闭门造车的方式必将导致摔跤运动面临消亡的最终局面。除此之外,在市场竞争与商业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包装成旅游消费内容或品牌,也有民族体育项目变成公开表演的节目,但是所呈现出来的表演在内容、价值、性质、文化要素等方面都经过了改变和异化,已不能真实反应民族生活。过度的商业化侵蚀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核,文化内涵严重失真和缺失。从地理空间看,某一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单一性的,而它和国内其他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一起,则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某一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缺乏横向交流与合作,导致了其发展缺乏活力。地域保护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体育文化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得到传播。例如,维吾尔族的叠罗汉,国内的一些电视节目上会看到该项目,也都为之惊叹和崇拜,但是叠罗汉运动并没有在新疆以外的其他地区传播开来,可能该项目涉及练习者的综合能力,但是地域保护模式是其没有得到传播的重要因素。从项目看,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单一性的,而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一起,则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性。其冲突表现在缺乏综合性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亟待提高。例如汉族的舞龙可以同苗族的舞龙灯进行结合,汉族的舞狮子可以和苗族的舞狮子互相切磋,汉族的摔跤可以同藏族的藏式摔跤进行交融,汉族的拔河可以同藏族的押架进行渗透等。从受众看,注重竞技性而忽略大众性。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为例,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竞技武术上,忽略了传统武术的普及和推广。事实上,竞技武术中丰富的技术内容全部取决于传统武术。如果没有传统武术各种技术的支撑,竞技武术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形成特有的技术发展方向。但在我国,很多体育院校中推行的是竞技武术而不是大众武术,所以很多学生在入门阶段因为太难而直接放弃;中小学的体育课的宗旨是健康,武术在多种体育项目中占有一定权重,站在民族情怀和文化传承的视角,很多体育老师愿意教授体育课程,但是他们认为武术动作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单一的评判标准令人感到无从下手。3文化自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认同。而要真正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还必须把这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自觉,把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担当和责任,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1 传承:坚持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我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很多积极性因素都是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质素中来,民族体育文化中的现实变异性及传承历史性为民族体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传统体育中的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厚德载物的大爱品质、重在参与的集体主义等,都为现代体育文化的构成提供精神养料。但是,所有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这一论断揭示了我国民族体育同现代化体育间的重大冲突。该冲突表现在传统体育重视道德品质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中重视科学理性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传统体育缺乏民主性与现代化中的民主性之间的冲突,传统体育中对于牢不可摧的群众品行的看重与现代化中提倡自由人格之间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多种制约因素。文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时间节点的角度来分析,某一种文化在一个时间段内比较流行,进入下一个时间跨度时,该文化可能会有新的认知和解释,这体现出文化的阶段性流行特征;而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即使下一个时间跨度中的文化对之前的文化有所变更,也不难发现新文化同原有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因此,我们应秉持古为今用的理念,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在明确分开古人视角和现代人视角、感性文化和理性文化的基础上,在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质素的各种价值的条件下,用辩证的眼光来挑选出继承古今中所有科学的、合理的、积极的体育文化要素并对其进行重构,让这些要素保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的同时,也具有现代化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的可能性,创造性地建立和锻造出具备民族性也具备现代性的体育文化[14]。像“以人为本”的文化,古人认为每个人不只是应该同自然、社会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们自身的内部环境也应该一直处于和谐的状态,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现代人强调“以人为本”指的是在认识到人们的需求时,探求能够最大发挥自身效用的方法,来为人营造出更加和谐有利的环境,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像“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和统一,今天的人们也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像“兼修内省”是传统的借助体育进行养生的观念,古人强调身体精神不可分离,互相统一,现阶段人们所说的身心健康、内外协调发展等,与此遥相呼应。例如,气功这项传统体育运动就能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借助对身体形态、气息、心理的调整和练习,让人们逐步进入静的状态,在精神上获得放松,祛病健身的同时,起到涵养心灵的作用。3.2 发展:厘清并处理好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表明了文化的开放性,“世界的才是民族的”表现了文化间互补的内涵,而民族和世界之间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有可能实现互相转化。两个文化相遇以后有三种可能:一是互相不搭理,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彼此都被边缘化;二是一方被另一方同化,这样会一方失去自我,变成另一方的附庸;三是互相借鉴和参考,这样才有发展和优化的可能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对于人文和道德的推崇是西方体育文化后现代化过程中亟需的,西方体育文化中的先进技术及创新态度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中迫切需要的。我国体育文化中的求真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务实、我国体育文化中的伦理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法制、我国体育文化中的集体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个人等都是事物的两面性,在对立矛盾的关系中也存在互相渗透的同一性,矛盾中进行斗争,斗争会导致矛盾双方的转化和过渡,只有双方保持既斗争、又统一的态势,才能推动体育文化的共同发展[15]。印度的瑜伽,古印度人从观察动物调试自身身体机能的过程中总结出整合身、心、灵的方法,帮助肢体获得伸展和放松,用不同的呼吸搭配着各种缓和的动作进行训练,可以对各个部位的器官进行按摩,在控制呼吸的过程中让筋骨得到舒展,以此寻求身体的平衡。同时静坐冥想,也能实现心灵的平静。这种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比较传统,如今的印度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更加符合人体科学的瑜伽修炼方法,全球各国的人体研究相关的工作者都在探寻印度瑜伽的秘密,对他们控制身体机能和体热、抵御寒冷等能力惊叹不已。美国《瑜伽周刊》中指出,现阶段学习瑜伽的人多于600万,对瑜伽感兴趣的人多于1700万,由此可见其风靡世界的程度。这就启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要想更好地谋求发展和创新,不能直接规避同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能用完全西化的方式将自身变为附庸,而应该在自身文化同西方体育文化的交织和融合的过程中找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感。所以,应该将民族体育同西方体育之间的矛盾正视起来,用求变的心态取代不变的现状,用渗透和融合的思想取代规避的想法,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用所有优秀的和先进的异域文化元素来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价值重塑,让其保持民族思想的同时也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3.3 创新:疏解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分析我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不难看出,那些紧随时代需求而进行改造和创新的体育项目一般都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那些没有进行转化和改造的项目基本呈现出消失和灭亡的状态。比如拉丁美洲的各种类型的舞蹈、非洲的迪斯科等,在参考了竞技体操的不同技巧以后进行创新和改造,逐步演变成为拉丁舞和体育舞蹈。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单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以单一性促进多样性。就某一项目而言,其单一性是相对的;而就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其多样性则是绝对的。可以针对某一民族项目进行多样化的吸收、摒弃、再吸收、再摒弃的创新性改造,这种改造不是对这一项目进行复制,也不是单纯地按照其他项目或者西方体育项目的模式来建构,而是在提取该项目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迎合了新时代下的体育文化的新趋势[16]。比如日本这个以武立国的国家就比较注重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他们武术技艺一般用于铸造人们的精神,在学校中借助推广武技来培养学生的人格,日本人注重武技的个人对抗能力,同时也重视双人对抗中的“争”与“和”,日本的武道与礼仪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紧密联系起来。除了一些项目用在竞技体育中心以外,更多的武道保留了传统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创新和改造,以快速适应先进社会的发展潮流。他们深刻认识到传统体育对于现代国人的教育作用,所以日本的很多民族体育文化经过适当改造后,在如今依然得到了很好地利用。这就启示我们,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应注重疏解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惟有如此,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够永葆健康积极的适应能力,在国际体育文化的熏陶中站稳脚跟。4结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在全球化背景与经济社会转型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尚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的实质源于各种文化冲突: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冲突十分明显,体现在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冲突;民族传统体育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被逐渐消解、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排挤、对外传播模式受到阻挠等;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冲突越发明显,比如民族体育的固步自封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不相适应、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更注重竞技性而忽略了大众性、商业化趋势日益严重、缺乏适应性等。 对此,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强化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并把这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自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在坚持传统理念和追求现代化的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坚持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对自身文化不盲目崇拜、固步自封,对外来文化不生搬硬套、全盘接受,而是在坚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和吸收外来体育文化,厘清并处理好民族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根据民族体育自身特色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创新,梳理和消解文化单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以此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参考文献:[1] Theodroson.A Mdern Dictionary of Socialogy[M].New York:1969.85[2] Verkuy.Ethnic group preferenc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Netherland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132(6):741-750[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4] 沈宁.文化自信主题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机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6):73-75[5] 王俊奇,喻慧荣,饶爱蓉.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三大因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 (1):54-57[6] 贺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市民与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1(9):157-158[7] 汤立许,蔡仲林.近10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63-68[8] 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6):81-84[9] 胡永南,姚军波.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及其伦理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23-1025[10] Femminella,Francis X. Ethnicity and Suburbia:The Long Island Experience[M]. Garden City,NY:Nassau Community College,1980.9-14[11] 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J].体育学刊,2012,19(5):127-129[12] 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65[13] 朱东,马克蒂姆,姜熙.中西方不同视角下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J].体育科学,2010,30(6):20-29[14] 伍卷,石爱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优化与重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8):56-60[15] 韩长良,蒋东升.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与现代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7(4):198-200[16] 于文谦,戴红磊.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1-16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0/0529/337.html
上一篇:坚定文化自信,探索思政教育实践 ——以中国计
下一篇:《党政干部学刊》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