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16两岸国学大讲堂(北京专场)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
- 07/1680年前的一本《海灯学刊》:钩沉海澄旅集学会
- 07/16贵州省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暨工作推
- 07/16《现代中文学刊》改刊十周年:构建多元开放的
- 07/13长期从事葫芦文化艺术研究推广,扈鲁获评“济
“一带一路”战略下兰茂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与
2013年9月,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最早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开放战略,内容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家重要战略决策,是党中央着眼世界大棋局、欧亚非大舞台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一带一路”战略与云南关系密切。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努力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在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云南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说“一带一路”中的云南是中国对西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在整个宏观地理中的起到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者、代表者作用。云南完全可以通过提升自己地域特色文化影响力,成为丝路国家带上重要的文化核心区域。这其中当然也包涵云南本土的中医药文化,兰茂就是其中的代表医家之一。 1 兰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开发现状 兰茂(公元1397~1476)是云南中医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是云南嵩明人,祖籍河南洛阳。据明代(正德)《云南志》、清朝(康熙)《嵩明州志》等地方志书记载,兰茂自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可谓神童,他长期“潜心理道,通晓经史,凡黄冠、淄流、医方、卜噬、风角之书靡不穷究其奥。”兰茂天纵英才,“冲淡简远,以著述自娱”,通晓阴阳、地理、丹青、文学等,著作颇丰。兰茂谢世后,其著作影响日益扩大,冶“兰诗”、音韵学和医药学为一炉的兰茂文化(或曰“兰学”)研究亦应运而生,从明、清一直绵延至今。目前,对兰茂的研究涵盖文学、音韵、文化、艺术、地理、医药学、养生、旅游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当代综合全面的“兰学”研究已经形成。凌之鹤[1]在云南日报发表文章认为,兰茂及其著作,是云南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研究兰茂文化,是云南文化界研究古滇文明不能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他同时提出当前云南兰茂研究主要有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囿于素材(或史料)的重复使用或滥用,鲜有别开生面的新作问世。二是对兰茂其人研究过于粗放,贴标签、戴帽子过多,有的甚至将其神化。三是一些研究过于浅薄,有损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四是大多数研究工作仅局限于兰茂个人某一方面的成就而不注重历史背景,脱离兰茂生活的时代,凭史料断章取义加主观想象来研究,难免显得单薄乏味且有失学术水准。笔者认为,由于古代有“不为良相,则为名医”之说,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认为行医问药、救助苍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兰茂平生隐于民间,从未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其对云南本土文化影响很大,所以凌之鹤提出的问题对发掘整理及开发兰茂中医药文化也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兰茂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基本遵循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大众性、传奇性和教育性几大原则来进行,具体的开发方式有建设兰茂纪念馆、举办兰茂中医药文化节以及建设兰茂药物园、药材种植基地等。比如兰茂中医药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多次,但是内容主要是义诊和医药政策宣传等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由于这些活动本身不是当地民间传统节日,又受到各方面限制,传播及影响范围小,所以这些设施和活动实际产生效果不太理想,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与创新。 2 “一带一路”战略及文化地理学对兰茂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意义 兰茂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他的药学著作《滇南本草》作为云南最早、最重要的药学专著,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2年,全书约10万余字,记载药物544种,有37种药物受到国外医学界推崇,并被东南亚各国所沿用,为我国中医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兰茂思想的丰富性和他本人的多重身份,对他的研究需要采取适当的视角和心态,着重从云南边疆文明与民族文化及地域特色来认识。同时,中医药理论本身比较抽象,这是中医药文化扩大影响的主要障碍,研究中也要具体考量兰茂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操作性等因素。 “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地域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开阔的空间[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研究兰茂,提升兰茂品牌,将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医药学文化资源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区,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并由此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需要改进开发理念和创新开发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方法与思路。 3 兰茂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在后现代语境以及全球化背景中,边缘与中心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地方”已经从具体的地理区位转变为一种意识与情结,在与“中心”互动的过程中,“地方”由于符合人们对遥远陌生的区域与异质文化的想象与渴望,从而愈加具有吸引力。云南把中国内陆地区和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北非连在一起,后边依托的是13亿人,前面面对的是几十亿人的巨大市场和更富有多样性的多个文化圈和文化带。在这样的广阔前景下,对兰茂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可以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首先,以想象力充实内容,用符号和意象表达代替具体形象。面对眼光越来越挑剔的旅游体验者,与其教条式地进行说教或者用所谓娱乐戏说的形式讨巧,不如将兰茂形象进行一定的模糊化和意向性的处理。《明史》中并没有兰茂的专传,明代云南方志不载或者很少记载兰茂事迹,其著作佚失较多,虽然学界一般对其人的真实性没有疑问,但却造成兰茂研究中很多异议。所以在兰茂形象创设方面应持这样的态度——与其形似,不如神似。要借鉴文化地理学和后现代方法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和开发兰茂中医药文化,就不要过分拘泥于对其人进行历史考据和形象复原,而是要研究形成兰茂包括嵩明地方特色的关键性图符(core icon),据此进行系列形象符号的创作设计,对抽象理念进行具体转化和营造特定氛围进行意象表达,以象征和隐喻丰富现代人的“想象之境”进而重构兰茂形象应该是下一步开发兰茂中医药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提炼兰茂中医药文化元素,注入强烈的“能指”意味。“社会能指(social signifiers)”往往是政治、审美、修辞的合力结果,因其是多种意义和强大力量的集合体,能够集中凝练地表现出对象意图,给受众强烈的印象。兰茂文化的多元性具有强烈的云南本地特色,但是也产生开发中的问题,即内容分散,难以确切抓住重点。兰茂文学及相关研究成就固然较大,但是影响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兰茂中医药文化代表作《滇南本草》早于《本草纲目》,但是云南地处边疆,远离主流文化,所以影响远不如李时珍,但是中医药因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容易引起共鸣也容易接受,只是要重视提炼,将最有代表性或者说是最符合当下旅游体验的元素凸显出来,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和规划加以表征,做到受众只要看到这样的产品,就能立刻想到兰茂和他的中医药文化,这就是强化元素“能指”功能的过程。 最后,提升产品的文化属性,加强兰茂中医药文化生产力。文化旅游地是为迎合旅游者的凝视偏好而被表征进而构建,具有某种非真实性;同时,文化相关产品主要也是配合和满足旅游体验者观光、凝视和消费的需求而生产出来的,但是这样的过程本身却能够为开发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操纵,这就是文化再生产所体现的权力关系,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原动力所在。可以通过技术、知识产权、专利服务、金融服务等条件和政策支持,将创意融入相关产品开发或者二次开发过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综合技术、设计、品牌三大要素,集中力量打造兰茂中医药系列文化产品。 案例1:兰茂果蔬养生。李斯文指出,兰茂《滇南本草》在所著全书500余味药物中,药食兼用者首推瓜果蔬菜,其中水果类约20余种(水果以第一卷居多),瓜豆类约30余种(瓜豆以第二卷居多),蔬菜类30余种,瓜果蔬菜约占全书总录近20%,可见其“于滇中所产之灵药百草,无不备极精研,区类辨性”,为后世果蔬养生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兰茂生于斯,长于斯,对于当地的丰富的蔬果出产应该有很深的体会,才能将列入著作。“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云南的蔬果面对的市场更加广阔,在提高质量和产量的同时,也面临提高附加值和美誉度的问题,如果将兰茂蔬果养生元素恰当注入其中进行品牌开发,必将产生巨大效益。 案例2:杨林肥酒。杨林肥酒是创始人陈鼎参照兰茂著名的“水酒十八方”研制调配而成。杨林肥酒呈碧绿色,莹亮透明,气味清香无药味。酒中含有葡萄糖、蛋白质酵素、维生素A、维生素C、果糖、枣酸、精油等成分。具有健胃生津、滋润脾肺、补中益气、增强心肌、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一带一路”区域内大部分国家都有饮酒的历史和酒水的消费行为,杨林肥酒兼具饮用和保健功效,作为带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产品出口,应该容易获得沿线国家的认同,比较容易打开市场。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研究当地消费的特点和相关规定,依据出口地的习惯对杨林肥酒进行目标市场产品设计和全面品牌包装等。 4 结语 总之,对云南而言,通过充分发掘兰茂这一类的本地中医药文化资源并恰当地进行旅游及产品和品牌的开发传播,可以在增加出口,创造效益的基础上加强传统文化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模式,切实助力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续写“一带一路”上中医药文化更加恢宏的篇章。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0/0716/371.html
上一篇:在《政工学刊》中吸吮成长的营养
下一篇:生命文化学的学术聚焦与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