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27《史志学刊》2020年第3期
- 07/26中国大陆第一本《数字人文》学刊创办
- 07/25《浙江学刊》2020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 07/25编者前言 |《全球传媒学刊》2019年第2期
- 07/22《红楼梦》姓名文化研究综述
大学生曲艺社团的文化学解读
大学生曲艺社团是在高校学生主管部门引导下,由热爱曲艺的在校大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校园社团组织,重在激发引导大学生的曲艺兴趣并以曲艺形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文化现象,符合了曲艺文人化的发展趋势,并正在成为推动曲艺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大学生曲艺社团培养的李寅飞、董建春、陈印泉等青年曲艺演员为人们所熟知,大学生曲艺社团逐渐吸引了社会的高关注度,其辐射到社会的综合文化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拥有青年,就拥有未来”已成曲艺人的共识。重视这支高文化层次曲艺队伍的发展能量并将其积极转化以便积极推动这一文化现象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曲艺社团的文化功能
曲艺具有简便的特点,便于组织、协调,随时随地都能开展演出,非常适合校园演出、校外慰问、自愿服务等各种类型学生活动的需要,在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文化活动、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可发挥强大的文化功能。对于学生个体,也可起到发挥艺术特长、培养艺术气质以及提高审美能力、文化内涵、生活情趣、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幽默感等综合作用。
大学生曲艺社团重要的功能还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毋庸置疑,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在目前曲艺学科尚未成功建立及高校曲艺相关课程开设尚不普遍的前提下,大学生曲艺社团担当起了曲艺在高校传承、传播的重要推手角色。为曲艺在大学生群体的无间隙传播以及参与高校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争得了一方舞台,促进了当代大学生走进曲艺、了解曲艺、热爱曲艺的热情。而曲艺在高校各类活动中的一次次精彩展现,势必唤起高校相关领导对曲艺艺术优势及在高等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视,从社会舆论、具体政策方面为推动大学生曲艺社团乃至曲艺学科建设的高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曲艺对于学生个体起到了提升审美、明辨是非的美育作用。曲艺具有“抑恶扬善”的审美本质,曲艺内容充满了忠孝节义的中华传统思想,曲艺人物言行渗透着辩证的思维,曲艺语言中镌刻着生活的智慧与乐趣。这有助于大学生通过曲艺感知正义与美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日常言行、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
所以,大学生曲艺社团对学生个体、学校文化建设、服务社会均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曲艺在高校学生群体的传承传播以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作用尤为强大。
二、大学生曲艺社团是曲艺文人化的催化剂
曲艺肇始于农耕文明时期的劳动生活,民间性是曲艺的“根”和“魂”。但曲艺的“民间”概念不是固化的,而是随时间维度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动态的表现。现代曲艺的“民间”已悄然演进为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互联网+时代。无论从即兴表演到文本创作的普遍、从艺谚艺诀这些曲艺理论的碎片化到系统研究的出现,还是从粗放到细致、简单到复杂、单一到丰富的艺术发展普遍规律分析,曲艺必然与时代同步前行,随着支撑“民间”智力因素的升级换代,朝着去粗取精、唯美化、规范化、纯粹化的文人化方向一步步迈进,更完美诠释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宗旨。
文本创作、理论研究、传承传播的文人化,是曲艺文人化的重要任务。首先,早期曲艺囿于艺人的知识水平、文化境界及时代背景,作品中存在着观念陈旧以及文化常识错误的问题,口耳相传过程中难免错听错传、以讹传讹的偏误。而且,曲艺即兴口头创作的随意性特点使然,不可避免会有作品结构松散、语言啰嗦甚至唱词凑字、凑韵的现象。曲艺文本的文人化,需要围绕观众的接受,以内容的可演性为前提,对传统曲艺作品进行常识性的勘误校正,去除陈腐、老旧观念,纠正结构松散、语言啰嗦、凑字凑韵的错误。其次,理论研究与创作被称为曲艺的“鸟之双轮,车之双翼”,在曲艺传承中艺术能量的贮存、转化功能强大,特别是对于曲艺学科的支撑作用更是无可替代。此外,当前曲种发展极不均衡,某些社会关注度高的曲种吸引了文人的参与,文本创作、评论与理论的建构推进了该曲种的文人化进程。同时,也有曲种传播停留于口耳相传的原始状态,艺术传承由于缺乏文字记录、理论建构的能量贮存而存在“人去艺亡”的状况。而系统研究曲艺不仅要深谙曲艺艺术规律,还要有各种学科理论的滋养方可完成。最后,之于曲艺传播,早期走街串巷的“游演”方式显然已不合时宜,曲艺的传播既需要在注重舞台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和现代新媒体的融合,也需要专业的营销策划参与曲艺的市场化运作,还需要专业的编辑、导演等曲艺专业人才的推波助澜。曲艺传承在现代学校教育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原来拜师收徒的社会教育模式从人才的培养质量、规模以及社会的需求来看都产生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亟需专业曲艺教育工作者的加入,来形成学校教育+社会传承的立体化模式。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0/072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