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25《南海学刊》2020年度选题设想
- 08/18致敬70年 | 庄智象:外语学刊与中国外语教育三
- 08/14新刊:中州学刊2020年第7期目录
- 08/11【学刊约稿】《政治思想史》约稿启事
- 08/11【学刊征稿】《非洲语言文化研究》征稿启事
把习惯变成文化
“什么叫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演讲中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也有企业文化专家指出,习惯与文化密切相关,习惯是特定社会及其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体现,文化是良好习惯的升华,良好的习惯就是企业文化。习惯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通过个体行为体现着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习惯养成是个体对社会文化的内化。
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深入骨髓无法改变的,可以让企业员工在任何环境下从事任何事情都会不加思索地坚持的信念和原则。这是对企业文化一个本质的定义。它的关键就在于“不加思索”和“坚持”两个词。槽刻出习惯,习惯出文化。也就是说,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多年在一个环境中耳濡目染和熏陶下,形成于企业员工身上的,近乎本能的行为和反应。企业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仅靠灌输是达不到如此效果的。打个比方;我们在吃饭用筷子时,不会先考虑怎么用,而是自然的就使用起来,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做不强。古人倡导“学而时习之”。我们有必要把践行“一种习惯”养成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并上升到影响企业文化的层面。那么,习惯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它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说到节约时,大家可能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当打印一份不太重要或不必存档的资料时,总会不加思索地用正面已用过的纸来打印。因为这是我们企业文化的一个特质,多年的耳濡目染和习惯形成的、任何人都会自觉去做的事情。
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共识、一种定势,也是一种传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习惯。文化和习惯都需要养成、需要自觉。古代的“文德教化”,实质上讲的就是习惯养成。销售公司确定建设国际水准销售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文化养成上下工夫,在强化执行和令行禁止上下工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文化的伟力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一个人,没有文化不成人;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无法做强。
优秀文化是企业成长兴盛的基石。文化和习惯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古语讲:“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也就是说,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加油站员工做好每一个引车动作、每一个对用户的问候与微笑,这些看似轻松平常的“小节”汇聚成为中国石油服务大众的习惯,积淀成了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同样如此。纵观中外企业成败案例,凡是追求高品质文化的企业,员工都能习惯性地掌控每道流程、每个环节和每次操作;凡是不拘小节、粗枝大叶、漏洞百出、顾此失彼的企业,往往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翻身落马”,最终败北。
文化和习惯是一种企业的形象和特质。对企业来说,文化和习惯也是一种形象。形象要依靠严格的管理来树立。国外许多跨国公司都以“三K”出名,这个“三K”就是指严格要求、“炒鱿鱼”和鼓励竞争。
严格管理,造就出一个个享誉世界的大企业。蜚声全球的中国海尔,其发展壮大就是靠“砸”出来的。当年,海尔领航人张瑞敏把76台有瑕疵的冰箱,当着全体员工的面逐一砸烂。这一砸就砸出了“中国制造”的质量信誉。
再拿石油企业来讲,当年大庆油田“中十六联现象”,也正是石油人高标准、严要求品格的写照。我们说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要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其核心就是一个“严”字。一代一代石油人,就是靠“严”字当头,成就了对共和国的巨大奉献。
为了企业做大做强,就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地寻找良好的习惯进行宣传、槽刻,进而发展成为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驻留于大多数员工的潜意识里,工作中不必有任何前思后想的考虑时,说明这已经成为企业的特质、溶进企业的血液里,也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拥有更多的优良特质,而一个拥有众多优良特质的企业必将基业常青!■
“什么叫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演讲中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也有企业文化专家指出,习惯与文化密切相关,习惯是特定社会及其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体现,文化是良好习惯的升华,良好的习惯就是企业文化。习惯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通过个体行为体现着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习惯养成是个体对社会文化的内化。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0/082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