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2《旅游学刊》2019年第3期目录
- 11/09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召开
- 11/03脚底下的几千年:我国古代的人们,都穿什么样
- 11/02分餐制与合餐制,中国古代的餐制里,到底藏有
- 10/26张文义:人类学的四个基本问题与中国西南民族志
开创风物传说研究的新格局——评陈金文先生新
广西山川秀丽,景色优美,气候温和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奇隽动人的风物传说,这些传说被勤劳智慧、富于想象力的壮族儿女世代传承,融入了壮族文化历史之中,成为理解广西壮族精神特质的文学路径。长期致力于民间传说研究的陈金文先生,新著《壮族风物传说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以文化学为理论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壮族风物传说,开创了民间风物传说研究的新格局。
一
我国民间传说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先生发表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为标志。钟敬文先生也关注传说研究,其最早的研究对象是广西壮族传说,《刘三姐传说试论》一文成为人物传说研究的理论范式。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出版的《中国民间传说论文集》收录了有关传说研究论文30多篇,被钟先生称为传说研究的“纪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学者主要有许钰、贺学君和程蔷等。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在神话学、故事学和史诗学,传说学处于滞后状态。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我国启动了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国家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区域性、民族性的风物传说研究创造了绝佳环境。传说学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力量,迎来了传说学学术史上最好的历史时期。
陈先生的风物传说研究,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而开展的经典个案研究。
《研究》选取壮族的四种风物传说——山水传说、花山岩画传说、铜鼓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为研究对象,梳理学术史,关注当下的遗产保护与传承,与当地的文化发展紧密结合,显现了研究视野兼及学术性与现实性的总体取向。花山岩画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花山风景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11月,花山岩画以 文化、自然“双遗产”的形式,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6年12月,花山岩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06年5月20日,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金文先生对花山岩画传说与铜鼓传说的聚焦研究对其保护、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研究》的结构简单明了,同时兼具系统性、科学性。整体上,《研究》主要有四个部分:壮族山水传说的文化研究、壮族花山岩画传说的文化研究、壮族铜鼓传说的文化研究和壮族动植物传说的文化研究,将文化学的综合研究运用到具体的壮族风物传说类型中,进行科学描述,其论述从历史到现实、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际,全面而深入,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研究》采用了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兼及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方面。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时就指出,民间文艺研究者“有研究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文化史这一群学问的必要”[1]。这种从多学科视角来研究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钟敬文先生的大力推崇,提升了民间文学在其它学科门类下可兹利用的价值,在民间文学及民俗学领域得到了积极响应。但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回归了民间传说的文学性本质,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对壮族风物传说进行了细致而又深刻的审视。民间传说归根结底是属于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是其本质的属性。刘守华先生在其《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两项工程》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五四’以后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早期深受日本和欧洲的影响,后来深受前苏联的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又较多地引进了美国的学术成果。虽然钟老一直在倡导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我们当前不可能另起炉灶,另行建构一套新的理论框架,但在编写工作中,充分尊重本国的文化与学术传统,吸纳外国学术成果时力求使之中国化、本土化,却是必须努力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2]《研究》的绪论有言:“作为一个民间文学研究者非常赞同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的观点,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相关的体会和心得,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分析壮族风物传说的意蕴,已发掘其多方面的学科价值和多方面的文化内涵。”[3]《研究》继承了钟先生等前辈学者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方法,其立足于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学价值,兼论其在其它领域的相关价值,在传说学的方法论研究方面,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0/1121/495.html
上一篇:《离骚》的文化学透视
下一篇:李劼人“大河小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