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2《旅游学刊》2019年第3期目录
- 11/09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召开
- 11/03脚底下的几千年:我国古代的人们,都穿什么样
- 11/02分餐制与合餐制,中国古代的餐制里,到底藏有
- 10/26张文义:人类学的四个基本问题与中国西南民族志
在文言的世界里渗透文化之美 ——以六年级上
学习文言文不仅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有效手段。统编教材中,文言文“提早”进入教学范畴,选篇更加强调经典的意义性、文意的优美性、文章的适宜性和时代性。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充满了挑战。该如何教学文言文,并在课上渗透文化之美呢?
一、导读其题,渗透文化主题之美
文言文内容丰富,不仅描述了古人的生活,也呈现了古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对古典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记录和传播。要读懂文言文,首先要导读其题。这既指导读文章的题目,也指导读课堂的主题。教师要读题入课,渗透传统文化主题之美。
(一)单元主题导入,体会文化韵味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其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时,教师既不可忽略文言文的文本属性,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人文内涵,将古人对音乐、美术的热爱与执着渗透于教学中。
例如,教学《伯牙鼓琴》一文,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听音读词入课题”的环节。一是做“听音乐,辨乐器”的小游戏,感受笛子、二胡、古琴等中华传统乐器的美妙之音。二是从单元的“日积月累”中选择“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高山流水”等成语朗读,以“读词成画”的方式,进入音乐的境界。三是请班级中的“小小古筝演奏家”现场弹奏一曲《高山流水》(选段),以“赏读入课”的方式进入美妙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文言文学习的情境中。
(二)单元重组导入,体味文化魅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在对教材做“二度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融合。教师可以进行单元重组,如“1+X”的单篇拓展重组,或“X+1”的跨学段延伸重组,还可以是“X”新主题统领重组。仍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教学过程如下。
师: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有诗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起来读读这句诗。(生齐读)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伯牙》,那么伯牙是谁呢?诗中的“故人”又是谁呢?
生:我知道伯牙是一位琴师,他的琴艺非常精湛,后人尊称他为“琴仙”。
生:我知道这里“故人”是伯牙的朋友锺子期,他是一个打柴的樵夫,但他居然能够听懂伯牙的琴音。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随机板书:伯牙、子期),可见你们平时勤于阅读、善于积累。老师想起了“资料袋”中的另外一句诗“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谁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里的“锺期”就是——锺子期(生齐答),古诗文里提及一些名字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格律的关系出现缺字或者用名字中的号、别称等代替的现象。
师:两句诗中都有一个“知”字,都有“山水”,这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一起走进今天的文言课堂——《伯牙鼓琴》。
课堂上,教师可以知音文化重组单元教学。关注“知”“山水”等都是为知音主题文化的认知做铺垫。学生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慢慢品味诗中“心自知”“一见知”的深意以及“高山流水”的真正含义。沿着重组后的单元链条,学生能够发现《书戴嵩画牛》中的“知音”——杜处士与牧童,《月光曲》中的“知音”——兄妹俩与贝多芬。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始于学习者对文化主题之美的充分感受。
二、品读其言,渗透文化表达之美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自带魅力光环。在语言形式上,文言文简洁而富有韵味,长短句错落有致,对仗成篇。其内容也“相当丰富,涉及文、言、历史、文化诸多方面”。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又要关注特定文学形式蕴含的文化审美,还要关注其具备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品读文言形式,感受文化积淀
行文简练是文言文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也是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需反复诵读,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文言的表达之美。
如《伯牙鼓琴》第二、三句中,“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与“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与“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情趣。句中的“方”与“少选”虽只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连接词,但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鼓琴者和听音者之间的心灵默契。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1/0122/547.html
上一篇:由文化否定到文化复兴:陈序经的文化学探索*
下一篇:中小学汉字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