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2《旅游学刊》2019年第3期目录
- 11/09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召开
- 11/03脚底下的几千年:我国古代的人们,都穿什么样
- 11/02分餐制与合餐制,中国古代的餐制里,到底藏有
- 10/26张文义:人类学的四个基本问题与中国西南民族志
复苏老街文化研究
近年来,“老街”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和旅游经济的特色资源,在国内许多城市兴起。作为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老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印刻着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真实面貌,成为中国城市文化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据,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今地方城市为了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以传统文化为平台打着老街的品牌,发展城市特色旅游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创建一个又一个新“老街”,造成了老街文化的混乱和商业氛围的浮华。
一、当前“老街”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好奇于不同特色的文化消费样式,并开始追求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体验。然而,很大一部分民众对于一种文化的消费时间比较短暂,浅尝辄止,仅仅只浏览文化的外在形象,消费的是“符号”文化,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快餐”文化经济。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发展的变革之中,“快餐”文化经济的消费形式已成为社会的一种现象,且以不断变化的新奇样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里,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消费体验,并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消费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呈现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潮,并慢慢泛滥到传统文化领域,快速打造文化内容、呈现形式和鲜明效果,追求速成、流行和新奇的感受,不注重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在价值。在此种情况下,“老街”文化应运而生,这是市场经济下形成的快节奏消费的产物,只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消费方式,没有深入体验带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众文化消费。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大众文化消费已成为主流,而在现今国内文化原创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文化消费市场陷入疲软无力的局面,无奈之下只能以啃老的方式从既有题材中寻找灵感和启发。老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很不错的物质文化资源,它的“再现”有效解决了当前传统文化创造力不足的问题。为老街“再现”冠以传统文化复兴的口号来带动大众文化的消费市场,经典的传统文化得到重新演绎,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地域民众的观念认可,既有“内涵”又有“品位”,提高了地域老街文化的人气和关注度,即便不能成功但也不会太差。
二、解读“老街”文化资源
(一)缺少地域民众心理依托的“老街”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老街的重要属性,也是带给人们无限惊喜的根本因素。“文化即是一种精神力量,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地域的品位,一个城市的形象”。[1]作为历史遗迹,文化在岁月更迭的变迁中,被附着在街区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里,彰显着地方的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使地方群众产生情感认同、心理依托和心灵回归,成为人们主观体验街区情感的基础,让老街更具亲和力和厚重感,从而增强了地方文化特色在发展过程中的品牌性和感染力。在“老街”创建时,首先从老街周边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模式、生活习俗和生活意趣等方面着手,展开对老街“再现”的规划设计策略;其次理解地域建筑理念以及民艺技术、材料运用等,领会地域民众的营建智慧、审美情趣和社会认识,把老街“再现”深植于特定的土壤中;最后,以民众参与模式推进老街的设计、营建与运营,以满足地域人们对传统文化再生发展的审美需求,从而提升老街的文化品位。凸显地域生活方式的老街“再现”营建,不可偏离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用传统文化演绎新感觉、新体验,既还原当地习俗的特质风貌,又融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从而将老街真实的生态模式再现。泰州老街作为泰州城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却没有把地区老街的原始生活带入当下的存在,只是以商业化的形式为广大民众提供吃、喝、玩、乐场所的“地方小吃街”。这是个没有生活、没有记忆、没有历史的存在,稀疏开张的店面,三三两两的行人,在现代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全然忽视了其作为地方文化街区的原始生活目的性,变得浮夸而媚俗,已无法实现在文化、历史、传统、艺术和生活上的贯穿,丢弃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使命。作为地域群众,在心理上也并没有认为这个“老街”代表了前人生活的模式,而只是将其当作是一个新增的消费、休闲去处。
(二)引入多元化元素为地域“老街”增强质感
2011 年1 月,凤凰网刊登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叫停仿古商业街的报道,其中就有提及:“国内的仿古商业建筑形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之上,简单地将古代建筑元素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忽略了与商业功能的结合,更无奈的是,很多仿古商业建筑其实是以牺牲当地原生态历史文化为代价的。”所以,“老街”再现的质感是建立在老街“原真”的基础上的,开展老街的地域文化特色营建,同时围绕街区环境贴近民众的生活状态从而为“本色演绎”,又要结合现代商业街区的发展模式,使传统生活方式嫁接到当代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中。泰州老街的开发目标过多地偏向于商业运营模式,浓郁的商业性降低了其艺术性,没有注重区域老街文化的输入,似是而非的文化意蕴阻碍了老街实质性的再现。甚至为了增强“老街”的质感,一味追求其他地域老街成功案例,无考究地置换施工材料、刻意复刻老风貌的旧式街区环境和建筑体系、拼凑多元化的传统元素掺入设计、强行加入外界传统文化元素和将本地区文化元素替换成更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构建的老街“形似意不似”,“创造”出“伪老街”、“伪文化”和“伪特色”来取悦人们,扭曲了地域老街传统文化,造成广大民众的审美疲劳。丧失本地质感的老街失去了趣味性,更背离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怀有地域老街情怀的人们置于街外,造成“老街”文化在传承、发扬和创新上的局限性,降低了区域老街的品质,同时减弱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旅游空前繁荣的今天,难以避免牺牲老街本真的文化底蕴来迎合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情况,街区中仿古、假古的现象不胜枚举,使得独具地区特色的老街文化基因在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是荡然无存。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1/0122/549.html
上一篇:中小学汉字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六招”助力学校特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