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2《旅游学刊》2019年第3期目录
- 11/09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召开
- 11/03脚底下的几千年:我国古代的人们,都穿什么样
- 11/02分餐制与合餐制,中国古代的餐制里,到底藏有
- 10/26张文义:人类学的四个基本问题与中国西南民族志
汉语歧义性羡余否定现象探析
羡余否定,根据戴耀晶先生的观点它是:“一个句子或短语中表达否定的标记成分(“不”“没”“别”等),不是理解该句子意义所必需的,即否定成分的出现与否并不影响句子内容。”[1]“羡余否定”现象也被称为“神形异构”(申小龙,2008)。虽然这两位先生对羡余否定的理解分别是从语义、句法条件的制约和汉语具有意合性的特点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他们对羡余否定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歧义现象都没有进行更多的阐释,而恰恰是歧义性的羡余否定会对人们的言语交际产生阻碍。所谓歧义通常是指语言文字意义不明确,一句话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理解。本文的歧义性指的是具有歧义的特点或者具备歧义可能的一种语言现象;歧义性羡余否定是指句子或短语中表达否定的标记成分存在与否不影响句子表达形式的正确性,但却影响到了句子所传达的语义信息,导致交际中人们对话语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在目前人们通常认可的三类十一种的羡余否定句法结构中,用来承载歧义的句法结构主要有“差点儿没VP”、“好不A”和“不要太AP”三种,以下将对这三种句法结构的语义表现形式及形成歧义的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因使用“差点儿没VP”而产生歧义的羡余否定现象
“没”作为否定动词首先出现在明朝,随后出现的“差点儿没VP”只表示肯定意义,直至清朝这一结构才用来表示否定。现代汉语中经常运用“差点儿没VP”这一羡余否定结构形式来强调某一现象是否发生。在“差点儿没VP”表示过去某一特定时间截点以后,企望的后续事件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语境下,听话人会受到某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对句子的理解产生歧义,这就需要我们对“差点儿没VP”结构的表义形式有清晰的认识,并进而分析其产生歧义的原因。
(一)“差点儿没VP”的三种表义形式
“差点儿没VP”作为羡余否定的一种句法结构,能同时表达肯定和否定两种意义。以下我们将首先通过两个例句来考察“差点儿没VP”表达肯定意义的情形:
(1)这次没有好好复习,我差点儿没通过考试。
(2)淘气的娜娜和我玩捉迷藏,我差点儿没找到她。
上述两个句子叙述的都是过去某一特定时间截点后,另外一个相关事件按说话人所企望的结果发生。例句(1)的含义是我通过了考试,例句(2)的含义是我找到了娜娜,否定词“没”在这里并不表示否定,这两个句子中虽然使用了“差点儿没VP”,却是用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肯定的意义,所以,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这一类语义形式并不属于羡余否定现象。而下面的情形中,否定词“没”所表达的是否定意义,即用否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义。
(3)他说的话太感人了,我差点没哭出声来。
(4)脚伸出去太猛,我差点没踩着对面坐着的老太太的小脚尖。
上述两个句子叙述的也是过去某一特定时间截点后,发生了另外一个相关事件,其结果是说话人所不企望的。例句(3)的含义是我没哭出声来,例句(4)的含义是我没踩到老太太的小脚尖,其中“没”的有无并不影响句义的理解,所以,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这一类语义形式属于羡余否定现象。
关于“差点没VP”这一结果形式是否被认定为羡余否定现象,朱德熙先生是用“企望说”来阐释的。“凡是说话的人企望发生的事情: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凡是说话的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2]朱先生的研究结论对上述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如果对这一现象更深入考察,便会发现并非所有的语言现象都能在“企望说”的框架下得到解释,比如下面一个例句:
(5)面对杀害父亲的凶手,我终于丧失了理智,差点没把凶手打死。
按照“企望说”理论,VP是说话人所企望的,我面对凶手时,内心想把凶手打死,但是事实上凶手并没有死,这与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理论不符。而下面的例句又有所不同:
(6)当年我差点儿没成为富豪。
从主观上讲,“成为富豪”是我所企望的,但仍可以表达肯定和否定两种意义,例句(6)中的“我”究竟有没有成为富豪,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具体分析。
(二)使用“差点儿没VP”而产生歧义的原因
在对“差点儿没VP”的三种表义形式进行阐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用“企望说”解释“差点儿没VP”这一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出现了例外,以下我们将在语用学理论和认知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交际语境和文化认知的角度来对这些例外的现象进行分析。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1/012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