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2/17古巴国家电视台高度关注中国春晚 向中国人民送
- 02/17祝福中国丨牛气冲天
- 02/17在青藏线上的第40个春运
- 02/16首套大运河文化校本教材将面世
- 02/16《宝藏般的乡村》挖掘文化底蕴 宝藏团体验书法
园亭流芳中国古典园林海外传播的文化学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是农耕文明背景下华夏先哲对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模拟和再创造。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的隔离性和人文环境的封闭性,“超稳定”①社会环境下的中国古典园林主要依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生动力来实现自我完善和演化,却在不同历史阶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域外园林的生成和发展[1]。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这种“墙外香”的文化输出现象,诸多专家和研究者进行了个案剖析和阶段解读,涉及历史图景[2-3]、景观类型[4-5]、交流过程[6-8]和影响评价[9-14]等方面。然而,中国古典园林海外传播的发生学演进是一个域内外互动的动态流变,不同历史阶段文化驳接的景观类型和文化生态系统虽有因果关联,却各有机缘而异彩纷呈。因而,本文试图对比3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古典园林“因何发生、如何扩散、有何结果”的海外传播演绎,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探索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外传的传播方式和典型模式。
1 礼传诸野:域外亚文化圈的文化涵化
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异质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原生文化变迁,文化生态系统中原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生态位差决定着文化涵化的动能和方向。农耕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主要是就近扩张的地缘辐射,由于华夷之分具有“差序格局”②的特征(图1),因而汉文化圈中的华夏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处于圈层中心,并且逐层地向地方、附属国扩散,最后至蛮夷区域消减。所以,在传统意义上属于汉文化亚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其园林文化基于同源性规律在核心圈层园林文化波动时产生文化涵化是常态。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域外亚文化圈的文化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示范-认同模式”(exemplary-identity model),即通过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强大示范力量,同化周边亚文化圈园林形式并且形成标准化的园林范式。因而,在中国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汉文化影响下,汉文化亚文化圈古代园林的价值伦理、审美意趣、造园法理和匠作技艺都呈现出与“天朝上国”的兼容并蓄,其文化涵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其一是摹形取意的师法中国,即优势园林因子的神形摹写。如中南半岛顺化静心湖、日本醍醐寺三宝院、朝鲜半岛的雁鸭池和景福宫等对中国古典园林经典“一池三山”的范式模仿,又如韩国首尔武夷精舍园林、庆州玉山精舍园林等文人“九曲园林”对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和朱熹《九曲棹歌》的意象借鉴[15],再如日本博多八景、晋江八景、金泽八景等地方集成名胜在形制上对中国“潇湘八景”的系统照搬[16];其二是于世争新的心师造化,即基于自身禀赋的在地创造。如日本室町时代禅、茶之道的枯山水写意,又如朝鲜王朝以景观构筑介入自然风景的“楼亭苑”风貌创新[17],再如中南半岛越南、泰国、缅甸等汉文化亚文化圈园林建筑因气候差异而“重檐叠屋”的形式更新;其三是时空异步的师学流变,即由文化扩散的映射与反射。中国古典园林在域外亚文化圈“礼传诸野”的文化传播大致是涟漪状的扩散和延伸,但受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王朝更迭或政治变迁的影响,总会产生时空异步的断层与跳跃。如中国古典园林“形、情、理、神、意”的五境在日本呈现的是“形、理、情神”三境[18]。同时,由于演进的时空代差,域外亚文化圈的园林又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匠的备份,当中国域内盛世诸园难敌世事沧桑而荒废时,亦可以通过“礼失求诸野”的文化反哺来重温。如日本“寝殿造”形制和《作庭记》论著等对中国唐风的继承,又如清代失传的《园冶》由日本回传中国的逸事(图2)。
2 东风西渐:欧洲“中国热”的文化漂积
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远洋活动促进了亚、欧两洲间的海外贸易,同时也带来复杂而又矛盾的跨洲文化交流。17—18世纪,在文艺复兴余晖和工业革命曙光的笼罩下,中国陶瓷、丝织品、漆器、屏风等东方贵重商品深受欧洲上层贵族的追捧,而商人、外交使节和传教士对东方之行③的描述更是让欧洲对远东中国的异域风情心向神往,“中国艺术风格”(Chinoiserie)在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大行其道,间接影响了法国洛可可风格(Rococo)、英国自然风景园(Landscape Garden)和绘画式园林(Picturesque Garden)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这段时期欧洲园林“中国热”的文化传播并非是中国园林在亚洲扩散的地缘同化,而是一种跨域文化漂积④的单向传播,受制于诸多外因的力学影响(表1)。按照埃莉诺·冯·埃德伯格(Eleanor Von Erdberg)的说法,“中国热”期间中国园林在欧洲的演进主要分为早期异国情调、中期怪诞风格、后期本土模仿3个阶段[19]。实质上,这个时期中国园林的东风西渐其主导权在于西方,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园林具有折衷主义特征,并非全方位引入中国造园意匠,而是局部因素的借用,造园要素较之于原型形貌失真且内涵消解,却迎合了其时的审美意趣。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1/0223/595.html
上一篇: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文化学学科史建构述略
下一篇:左传的文本之争与文本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