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31兵法学刊:孙子兵法的制胜之道
- 03/31《建筑史学刊》创刊发布
- 03/31宣传寨主李逵,朱武告诉我创办梁山学刊
- 03/31前沿|国际人文社科期刊《中文学刊》征稿
- 03/13【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吕韵课堂
坚定文化自信探索思政教育实践以中国计量大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贯彻执行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高等院校的课程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推动“课程思政”实践,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教学课程。本文以中国计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文化学导论》为例,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凸显思政教育的内涵,呈现课堂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1 《文化学导论》的教学概况与思政教育资源
《文化学导论》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介绍文化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文化类型和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熟练掌握文化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特征涵。由此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研究的视野,为进一步学习后续文化类课程、中国文明与文化打好基础。
中国计量大学于2008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来,《文化学导论》已经有10年的教学历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视频、音频等)。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形成若干模块:文化学基本概念、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文化基本理论、文化简史。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主题,课程教学内容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开展。
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尝试。本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所有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主题讲座,每个讲座安排二至三名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查阅资料、选择题目、制作课件,到课堂陈述,完成整个过程。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在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文化学导论》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以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例,文化学基本概念、文化现象、文化类型等模块中就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在讲解“文化”概念时,着重梳理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化”概念的源与流;在讲到文化现象中的交通文化时,专门介绍中国的高铁。又如,在文化类型主题中,重点讲解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并与其他文化类型进行比较。总体上,《文化学导论》课程将文化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更多地凸显了中国文化,彰显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因此,本课题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切入,把《文化学导论》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文化的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类型、文化学的基本理论,相应地导入中国的文化概念和中华“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作相应的改革。目的在于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文化素养,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 文化概念与中华“和”文化
在“文化概念”这一模块中,重点是从两个角度来梳理文化的定义:一,在西方,文化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二、在中国,文化概念又是如何发展的,特别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内涵。“和谐”与中华“和”文化是非常好的思政教育题材。
(1)西方文化定义的源流。梳理了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代、现代、以致于当代,文化概念的演变、丰富和争论。西方文化概念经历了从早期的人文思想、技能的习得,到心灵的培育,再到近代关于社会转型的思考。
(2)中国关于“文化”的定义。在汉语中,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文”和“化”,当时的“文”和“化”是分开的。“文”指交错的纹理,是一种界线/纹章,后来被引申为“礼乐制度”、“人为修养”(美、善、德行),成为与“武”相对的一个概念。各种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美好和谐”的现象就是“文”。“化”是“改变”的意思,又被引申为“教化”的意思。“文化”的本意就是“以文教化”,以文德教化天下黎民百姓。用“美好和谐”的思想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这就是“文化”的要求。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后世从汉唐,以致明清,都有学者、思想家对文化进行阐释,不断丰富它的内涵。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1/041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