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5/15赵丽颖再次被嘲文化低,而她在金星面前表现的
- 05/15贵州:今年一季度 514家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恢复至
- 05/15潍坊艺术剧院“戏曲文化进校园”公益演出活动
- 05/15福州签约引进侨商建多元化文化艺术馆项目
- 05/15空竹运动进校园 非遗文化代代传|2021年金华市第
明清时期会馆建筑的装饰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学释
产生于明而兴于清的会馆建筑是中国古代形成较晚的一种特殊建筑类型,具有地域性、公共性和奢华性的文化、装饰属性特征。其地域性在于会馆的建设是依据会馆使用管理者往往来自同一或相近地区的群体性特点,以及会馆坐落位置的地域文化属性,是由客居异乡的人们对祖籍文化的难以割舍和对异乡文化的地域依赖所共同决定的。其公共性在于它是从事商业活动、办公的驻地,由商贾们集资修建,是集商业、庙宇、居住以及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建筑,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地主乡绅,甚至某些平民百姓皆可出入于会馆之内,或从事商业往来,或参加集会活动。其奢华性在于会馆作为同乡人士自发组建的商业建筑场所,希望通过体现商业来往地域之间的文化标识,吸引同乡、凝聚乡情、沟通情感、彰显实力,并作为汇集商家、寻求商机、拓宽商路、开展商业活动的场所。
以上原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其建筑原则要不惜工本、精雕细琢,建筑风格要集祖籍地及会馆所在地地理环境、人文习俗、意识形态等地域性文化、审美特征于一体,建筑空间要集满足生活、办公、娱乐等公共性特征于一体,建筑功能要集形成关注、满足审美、创造良好商业氛围于一体,所以自明初以来的会馆建筑极尽奢华,多以建筑规模宏大、建筑装饰丰富、建筑文化地域性特征明显为特点。
一、聊城山陕会馆的历史渊源与建筑风格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1743年,即清乾隆八年,坐落在聊城古城区东南,京杭大运河河畔,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会馆由当时在聊城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修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聊城市是山东省的西大门,处于华东、华中、华北的交界处,孕育滋养了史前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大运河文化,文化资源丰富。京杭大运河与黄河于此交汇,其优越的文化积淀和地理位置使其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商贾云集,百业兴隆,货积如山,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名人辈出,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腑”“江北一都会”,发达的商业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贾来此进行商业活动,会馆建筑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其中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即“山陕会馆”。
作为山西、陕西两地商人在聊城斥资修建的建筑,“山陕会馆”建筑群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奢华,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其建筑风格在充分张扬山西、陕西两地的人文习俗、意识形态、建筑规范的同时,又受到聊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影响和浸润,会馆建筑的装饰特色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对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进行文化学方面的解读和分析可通过装饰形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意识形态的宣扬、商业实力的展示和审美意蕴的表现四方面来逐一进行。
二、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特色
聊城山陕会馆整体呈西高东低,逐级而上,运河在其门前缓缓流淌,形成“背山面水”之势。整体建筑现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建筑格局采用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山门、戏楼、春秋阁等主体建筑位于东西向中轴线上,钟鼓楼、碑亭、看楼对称分布于两侧。聊城山陕会馆作为一个美轮美奂的建筑群,不仅融合了古代山东、山西、陕西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很大的突破,既体现了山陕商人的经营理念,又展现出山陕商人雄厚的经济实力,其建筑装饰形式集中于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和楹联匾额五个方面。
(一)精美奢华的木雕装饰
木材取材简单且易加工的特性,使其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材料。明清时期,木雕艺术发展至巅峰状态,“雕梁画栋”成为形容传统木构建筑精美奢华的代名词和审美特征。聊城山陕会馆的艺术雕刻装饰之一即木雕装饰,大量出现于额枋、梁柱、门窗、藻井之中,这与山陕地区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传统民居中大量精美的木雕装饰一脉相承,在结合山东当地文化习俗的基础上颇具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山陕会馆的木雕以具象形式为主,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人文故事,例如“八仙过海”“三星报喜”“二十四孝”等;其二为寓意吉祥的花草和图案,例如牡丹、龙凤、麒麟等。两大题材配以花鸟、山水等辅助图案,形成构图严谨有序、内容充实丰富的木雕艺术。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qikandaodu/2021/0523/721.html
上一篇:服饰文化学研究的深化与延展
下一篇:长裕川茶庄石牌坊门建筑装饰的文化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