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5/15张扬文化风骨,追寻汉语之魂!第三届海口寻找识
- 05/15河北一家五代人探索鞋履文化 手工布鞋“走”出
- 05/15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加强非遗系统性
- 05/02中国航天首次商业“拼车”发射成功
- 05/02福建规模最大业余围棋赛开赛 融合书院文化
河北一家五代人探索鞋履文化 手工布鞋“走”出
刘五代在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布鞋。 李晓伟 摄
中新网保定5月15日电(李晓伟 李茜 吕子豪)走进刘五代的鞋文化博物馆,草鞋、旗鞋、木屐、绣花鞋等1200多双不同样式的鞋子,让民众通过鞋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用脚“走”出来的历史。这些小小的鞋子,也让刘五代成为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30多个村子的1000多人从事布鞋制作。
作为家族中第四代从事手工布鞋制作的刘五代,从小在祖辈制鞋的一针一线中感受做人要“脚踏实地”。2016年他建造这所博物馆,希望来参观的人能从日常生活找到文化归属感。“做手工布鞋不仅是为了走路,更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这项传统手艺不能丢,要好好传承下来”。
图为刘五代自建的布鞋文化博物馆内景。 李晓伟 摄
传承140多年 手工布鞋走出国门
清代同治年间,刘五代的曾祖父开始手工制作布鞋,到刘五代已传承四代人140多年。“我们的鞋都是手工制作,每一个步骤都体现着最传统的技艺。”刘五代说。
据介绍,制作一双传统布鞋,共有剪样、纳鞋底、包边、锤底、绱鞋、楦鞋、烤鞋定型等十几道工序。刘五代打小就帮着家里做鞋,很早就学会了这些工艺。
“手工制鞋既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技术活。”刘五代拿出一只密密麻麻布满针脚的鞋底说,传统布鞋制作技艺有严苛的要求,光是鞋底就要纳上千针,而且还要保证针脚均匀细密,否则影响舒适度。“没有多年功底是达不到标准的”。
一双好布鞋不仅对鞋底的针脚数有要求,对制鞋的工具、材料甚至是制作季节都有讲究。刘五代说,刘家制作布鞋,特别是做鞋底的时候,大多选在伏天。“伏天空气潮湿,制鞋的各种材料受潮膨胀、结合紧密,做出来的鞋特别结实耐用”。
刘五代的布鞋展览室里,各种样式的布鞋琳琅满目,让人打破了对传统老布鞋的印象。他说,为了不与现代潮流脱节,多年来他奔波于温州、南京、深圳等地,学习新式布鞋流行趋势,在自家传统布鞋优点的基础上,与当代流行文化元素融合,让传统布鞋焕发新生机。“不只是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买布鞋穿”。
如今,刘五代推出的鞋产品已经达到20余种,年产20多万双,远销北上广等国内大中城市,还出口韩国、俄罗斯。他的企业在全县设有10个手工布鞋加工联络点,为当地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80余个,还带动周边30多个村庄1000多人从事布鞋制作等工作,每人每月能增收1000-3000元人民币,带动其脱贫致富。
刘五代正在纳制千层底 李晓伟 摄
弘扬传统文化 自建手工布鞋博物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布鞋文化,2016年,刘五代发动亲戚、朋友搜集制鞋老物件、有历史价值的旧鞋,并建起了手工布鞋文化博物馆。
走进这座1000多平方米的中式风格博物馆,1200多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鞋子陈列其中,还有老纺车、织布机、鞋楦等各式制鞋工具,仿佛让人进入了“鞋的世界”。博物馆院墙上,题写着与布鞋相关的歇后语,读来趣味横生。
刘五代说,这些展品以历史为主线,展示了中国鞋履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及变化,而且从中可以发现中国人不同时期婚丧嫁娶等社会民俗文化。“这些鞋上面的文化符号、颜色等都值得研究”。
据了解,该博物馆自2018年4月免费对外开放,如今已成为顺平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接待参观客人逾3万人次,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布鞋和布鞋文化。
刘五代收藏的绣花布鞋。 李晓伟 摄
老匠人追赶新潮流 直播带货走出新销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刘五代的布鞋销售也受到很大影响。困境中,他在儿子鼓励下,开始尝试时下流行的直播带货。
添置好直播设备,不善言辞的刘五代初次面对镜头时,颇感紧张。然而,让他惊喜的是,直播的效果不错,吸引了不少网友观看、互动。如今直播带货,他已变得娴熟自如。
据介绍,2020年3月至5月,刘五代卖出去近6万双布鞋,生意比往年同期增加30%。令他欣喜的是,直播还拓宽了销售渠道,有商户通过直播了解刘五代的产品,主动联系他供货。
“时代在变化,销售方式也在更新,传统的技艺也应该不断跟上时代。”刘五代感叹。现今,他正在用心培养儿子传承手工制鞋技艺,他相信年青人一定能跟上时代,把传统的老手艺传承和发展下去。(完)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zonghexinwen/2021/051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