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08《高教学刊》杂志2022征稿方向
- 11/17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
- 10/14汴梁文化|《清明上河学刊》筹备会在开封文化客
- 08/21如果当时流行的不是这种文化,鸿门宴上的刘邦
- 08/16《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璀璨丝路文明里,
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
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
唐都学刊2010年3月第26卷第2期陈雪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余年。西安延绵不绝的灿烂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目前,面对外地、邻省文化产业发展风起云涌,作为陕西省行政中心的古城西安面临着新的历史命题。
一、西安独有的文物遗址资源
西安地区古迹遗址的特点有三:
其一,时代的延续性较长。从10万年前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600年前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为代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到300年前的老牛坡遗址为代表的商周遗址;从丰镐、阿房宫、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为代表的都城遗址,到西安失去国都地位后的元代安西王王宫斡尔朵遗址、明代秦王府城墙遗址等等,遗存丰富,种类繁多,皆反映了西安历史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其二,分布较广。西安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很早以来就是人们的栖息之地,留下了许多活动的痕迹。因此,古迹遗址几乎遍布西安地区。建国50多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先后组织多次文物普查工作。根据文物普查统计,西安地区目前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达294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65处,西安市(县)文物保护单位176处。[1](P56)有闻名于世的周秦汉唐等都城遗址;有享誉海内外的唐大、小雁塔、明西安城墙、钟鼓楼等古建筑;有规模巨大的秦始皇陵、汉文帝霸陵、汉宣帝杜陵、明秦藩王13陵等帝王陵墓;有影响深远的大慈恩寺、荐福寺、青龙寺、兴教寺、水陆庵等著名佛教寺院及石刻、佛造像;还有西安事变、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革命公园等近现代重要史迹。[1]此外,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的古代遗址、墓葬等隐匿在黄土之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传密码,亟待人们不断去解读、诠释。
其三,古遗址占地面积大。西安地区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面积较大,仅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四个都城遗址,面积即达108平方公里。[2](P2)无论是从其在历史上所蕴含的文化科学信息,还是其规模范围,都是其他遗址难以比拟的。
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对于西安来讲,丰厚的文物资源就是西安已打造并流传了至少300余年、影响全世界的最为古老的品牌。因此,保护古迹遗址,是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安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形成
建国以来,在历届政府领导的重视下,西安古迹遗址的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早在1953-1972年第一个城市规划期内,西安的城市建设就注意避开这些重大历史文化遗址,把它们规划为绿地;在1980-200年的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保护明城完整格局,显示唐城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的原则。[1](P126)这两次规划,对西安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创新性思路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省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和西北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就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实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指出大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传统的、单一的、限制性的绝对保护模式与遗址区域内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必要探索和研究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当地政府和居民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受益,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政府一直致力于重点治理西安周围大遗址保护。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陪葬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安碑林、西安明城墙、汉长安城遗址、统万城遗址、汉唐帝王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有关部门正积极进行申报和大力整修,使其尽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环境破坏威胁。面对着这种挑战,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地球濒临毁灭为代价”的,“考古学应有能力来回答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问题。205年在西安举行的ICOMOS第15届大会,国内外学者通过了《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扩大至遗产周边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这一更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由单纯注重遗产本体的保护,进而延伸到与遗产有相关联系的空间区域内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大遗址,在实施相应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时,应当不仅仅要注重对遗址本体的保护,还应当关注遗址所依存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将遗址本体的保护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改善相结合,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zonghexinwen/2021/1117/820.html